首页 > 时评 > 正文

养猪巨头反思产能扩张 行业探索创新养殖模式

2023-11-11
本报记者 蒋政 郑州报道

生猪养殖行业亏损下,多个巨头开始反思自身扩张路径,并试图寻找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包括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多家企业在不同场合提到要在降本增效上下足功夫,并对产能扩张方面报以更为谨慎的态度。牧原不再追求满产,新希望则在出售部分猪场回笼资金。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养猪行业寻求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源于产能的优化,另一方面在养殖端的提质增效。这需要综合考量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等,包括人才、技术、管理体制等。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分析师徐洪志告诉记者,当前生猪产能过剩的最大推手源于养殖企业的扩张。根据他的统计,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在2023年计划新建产能约为7000万头,目前大约有一半处于待建或者未完工状态,已经建成但未能充分利用的产能更高。

“规模化应该适度,头部不应无限制扩张。行业实行高质量发展的所需力量,除了政府产业规划、政策调控之外,还需企业审慎的战略,以及建立行业大数据建设。行业数据越透明,越能清晰地了解产业发展,对应也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徐洪志说。

反思产能扩张

在日前举办的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目前我国生猪远超市场消费量,“猪周期”处于底部。为降低“猪周期”波动,相关部门应该对新建的大型猪场实行准入制度,对能繁母猪去产能采取目标责任制,企业要和养殖户共同努力,把产能拉回到适度的范围。

记者注意到,不少上市猪企在今年前三季度处于亏损状态,个别企业在第三季度实现盈利,整个行业仍处周期底部。

过往多轮猪周期,更多源于中小散户的盲目性带来产能波动。但这一轮猪周期的亏损,更多源自于头部企业。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生猪产业峰会上提到,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主导模式。到2022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了65.1%。排名前20位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在2022年出栏了约1.68亿头生猪,较2019年增加了约1.1亿头。

辛国昌表示,20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今年上半年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增速12.4个百分点;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6月份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高级分析师朱泽坤告诉记者,从2018年非洲猪瘟以来,头部企业在养殖技术、防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下,扩张速度较快,尽管在2021—2022年部分亏损期,头部企业仍在逆周期扩张产能,2017年至今散养户猪源市场占有率稳步减少。

“当前的产能过剩局面,头部企业的扩张无疑是最大推手。”徐洪志告诉记者。

“根据各企业的规划目标,2023年计划新建产能约为7000万头,目前起码有一半处于待建或者未完工状态。已经建成但未能充分利用的产能更高。行业去产能,肯定是要从这里寻找突破口。”徐洪志说。

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反思产能扩张的整体节奏,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自2022年年底至今,新希望将川渝地区的近20个猪场项目转让,回笼资金超20多亿元。

牧原CFO高曈表示,在牧原内部,大家更多提的是如何让每头猪的成本更低,激发每头猪的生长潜能。公司未来更大的成长性来自于每头猪的生产潜能。

记者注意到,减少资本开支成了养殖企业的统一动作。牧原董秘秦军表示,自2021年起,公司就有意识地减少资本开支,减少猪场建设,保证资金安全。

温氏同样如此。该公司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提到,公司目前不再追求猪场满产。在猪价无法预判的前提下,盲目增加产量和资本开支风险较大。

“上述猪企开始反思自身扩张的节奏是否合适,具体落地规划是否合理到位。”徐洪志说。

如何更高质量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经历了5轮猪周期。在叠加多重因素之下,这轮猪周期呈现出更多不同特点。面对行业的持续亏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反思产能扩张的同时,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路径。

牧原股份在近两年多次强调要降本增效,并提出了“每头猪具有600元的挖潜空间”。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多个场合提到,对比行业更加优秀的丹麦,基于生猪的生长潜能,牧原生猪饲养成本平均成绩,从饲料、育种、健康管理、养殖、屠宰五个环节进行测算,每头猪都有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

而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来说,他更看重养殖模式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种养结合是养猪业降本增效的根本路径。养猪业成本控制的核心是饲料转化效率。种养结合可以建立生态、环保、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业,形成人与作物、家畜、土壤的良好循环互作关系。

“养殖规模相同的种养一体化系统综合效益值也因种养强度、种植结构差异而有所差距,最大化综合效益值依赖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高度协调和种养强度,而种养结合农业系统实现的关键就是农业联合体(农业合作社)。”谯仕彦说。

更多的公司则是在探索科技对于行业带来的改变和调整。

刘永好认为,加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提升用粮的效率,首先是提升生产效率。以生猪为例,我国养猪业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的平均水平为21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应加强数字科技应用,政产学研协同,推动数字科技服务于粮食安全。

新希望方面告诉记者,在饲料配方成本上,借助鸿曈数字化系统等全面优化配方成本。在管理上,联合相关公司推出便携式手持视觉估重设备,对猪只进行拍照,即可轻松获取猪只的体重。

扬翔股份方面告诉记者,养猪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品种品系的良种化、饲料营养的精准化、养猪设备的智能化、养殖环境的生态化、猪只疾病的综合防治和净化等方面。应该坚持数字基因育种、创新养殖模式、智能设施养猪、坚持生态养殖和提升产业价值。

以创新养殖模式为例,扬翔总结推出FPF智能设施楼房养猪模式,实现把产能建设在销售区,形成“城市养猪”模式。在提升产业价值方面,基于“料育养宰商”一体化项目发展,在一个区域里把饲料、养殖、屠宰以及食品深加工全部联动在一起,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升猪肉品质和食品品质,并通过全过程数字智能化管理实现养殖端到食品端的全程可追溯。

在徐洪志看来,猪周期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和行业都应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对冲工具。

“要实现上述企业的规划理想状态,所需力量除了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政策调控、企业审慎明智的发展战略外,行业大数据建设也必不可少。行业数据越是充分和透明,业内非理性的行为就越少,就越有可能摈弃以往的数量扩张,寻求质量发展。”徐洪志说。
打赏
0相关评论